立即加快城市融合:讓單牌車自由通行深港,讓出行更人性化!
近年,每逢假期或周末,總見深圳各大商場、餐廳、景點人頭湧湧,不少香港車主都希望能開車北上,感受一下這個活力無限、科技先進的城市。然而,現時「港車北上」雖然名義上開放,但實際仍受出行口岸、預約日等種種限制,使用起來遠未達到「自由出行」的程度。
近年,每逢假期或周末,總見深圳各大商場、餐廳、景點人頭湧湧,不少香港車主都希望能開車北上,感受一下這個活力無限、科技先進的城市。然而,現時「港車北上」雖然名義上開放,但實際仍受出行口岸、預約日等種種限制,使用起來遠未達到「自由出行」的程度。
香港油價多年來一直高踞全球最貴行列,但自從港車北上計劃推出後,其實香港車主可到內地入油,用「正常油價」享受更新鮮的油品。但我發現,仍然有不少香港人死守本地油。更有趣的他們一聽到「內地入油」,第一反問:「安唔安全呀?」這種洗腦的反應,正好反映出香港社會長期的資訊封閉與視野狹窄。
運輸署將於 2025 年 12 月 22 日 正式實施全新車輛登記及領牌制度,重點針對 長期未續牌的舊車。根據新規定,未領牌車輛將不再自動取消登記,而會持續登記在車主名下,並由車主承擔相關責任。
雖然制度有助解決香港長期存在的「僵屍車」問題,但若缺乏人性化配套,或會加重守法車主的負擔!
逢星期二及三,『港車北上』計劃下的車輛無須預約便可經港珠澳大橋出行前往廣東省。但大家有無諗過,其實我哋一開始就唔應該要「預約」去行一條橋?希望有一日,港珠澳大橋可以像金門大橋一樣,成為連接兩地的「自由之橋」,而唔係一條要睇日子、睇配額、睇心情才能用的大白象。
近年政府不斷提倡「搞活夜經濟」,但喊口號易,落實措施難。事實上,若香港要真正有活力的夜生活,光靠夜市、減價優惠是不夠的,還要從交通、泊車、管理制度三方面入手,讓市民願意外出、方便消費、無後顧之憂。與其年年開會做研究,不如即刻落實這些貼地措施,讓夜經濟由「口號」變「行動」,市民自會用腳投票。
政府近年積極推動「粵車南下」,但市民最憂慮的其實並非內地車來港,而是香港本身交通配套、泊車位不足、過關繁複、政策過時!若這些問題不解決,「大灣區一體化」根本只是紙上談兵。拖延無益,問題唔做唔等於無問題,快手解決才係正路!
如果你曾經開車去過內地,特別是走過港珠澳大橋,必定會發現一個很明顯的分界:內地段道路平滑順暢、車輛快又穩定,而一過香港段,馬上感受到車輛震盪、路面凹凸不平、甚至經常見到路面補修工程。 這種對比,令人不禁質疑 – 為什麼香港這個自稱國際大都會,卻連鋪設平坦優質道路的基本功都做不好?
近年全球各地不少城市都積極將建築設計與未來交通、智慧生活接軌,無論係智能泊車、無人機送貨、以至 AI 智能家居系統,已經成為高端住宅甚至一般社區標準配備。但反觀香港,呢個自稱國際城市,建築設計思維仍然停留喺舊時代,連基本停車場位都嚴重不足,更遑論支援現代汽車生活。
有報道指香港機管局計劃SKYTOPIA項目於機場島南面發展遊艇碼頭,擬建多達600個遊艇泊位,吸內地以至海外高端投資者落戶。但作為一位關心香港交通與城市規劃的市民,我不得不直言一句:「搞遊艇泊位之前,請先搞好停車場與Uber、網約車、接送車有合理合法的上落客位!」
根據報道,自 1994 年以來首次加價的違例泊車罰款將由$320升至$400,而其他交通違規罰款亦將劃一增加約五成。表面睇似乎係為咗打擊違例泊車、維持交通秩序,但真正身處城市之中的我們不禁要問:為何政府總是選擇「罰錢」來對付香港人?罰錢真係能解決問題?